84歲尼姑絕食7日圓寂!「坐缸3年」修成正果 開缸後所有人都驚了:女性特徵全無

1995年11月21日傍晚,九華山通慧禪林中,德高望重的仁義師太正跪拜在佛像前誦經,不遠處站立的弟子都默不作聲,唯恐驚擾師太的修行。

突然,仁義師太睜開了眼睛,目光堅定地看向佛像,似乎在思考什麼事情。弟子體貼地走過來,詢問的仁義師太是否有什麼需要幫忙。

仁義師太平和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還真的有事要請你幫忙。」

「師太您吩咐。」

「我大限將至,從今天起沐浴戒齋,打坐誦經,你們不要來打擾。」

「師太……」

「待我圓寂後,不要火化,將我的身體放入缸中即可。」

從那天起,仁義師太便一直在房間中修行,七天後,弟子們發現,仁義師太已經圓寂。弟子按照仁義師太的要求,小心翼翼地將她放進缸中。

Advertisements

直到三年後,坐缸才被再次打開,可是裡面的仁義師太,卻讓眾人都大吃一驚,不僅肉身未腐,還長出了幾縷白髮,甚至連手上的姿勢都發生了變化。

怎麼會這樣呢?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好奇。

緣起

仁義師太俗名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當時中國正值戰亂,各地起義紛爭不斷,百姓民不聊生,祖國大地滿目蒼夷。

但是姜素敏是幸運的,她的父親很有能力,在當時那樣的年代,也能保一家平安,家中的經濟條件也很好。

出生在這樣家庭中的姜素敏,從小養尊處優無憂無慮,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好命。

Advertisements

可是縱使父母再疼愛自己的孩子,仍舊拗不過當時社會迂腐恐怖的大環境,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當時的社會對女性有著諸多的剝削,「裹腳」便是其中一大陋習。

當時女子四五歲便要「纏足」,目的是為了讓其畸形、變小,以達到「三寸金蓮」的標準。

雖然「裹腳」的孩子都苦不堪言,但是家長也必須狠心,不然將來還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婚配,而那個年代,婚姻對女子來說意味著一切。

姜素敏勉強學會走路時家人便給她纏了足,那個時候姜素敏太小還不會說話,只知道疼了哭,父母都很心疼,卻從來沒有想過將布拿下。

起初真的非常的痛苦,但是隨著纏、踩的次數增多,她的骨骼也發生了變化,行走起來痛苦便大大地減弱了。

Advertisements

父母將姜素敏視作珍寶,致力於將姜素敏培養成為一名大家閨秀,從小便教習她琴棋書畫,還將她送進私塾學習詩詞歌賦、四書五經。

但是卻並未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大家閨秀」,相比於四書五經,姜素敏更喜歡《心經》、《金剛經》這樣的佛教用書;相比於捏花刺繡,姜素敏更喜歡偷偷溜到寺廟中去,聽和尚誦讀講經。

起初姜素敏父母並沒有插手,畢竟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歡到寺廟中去也並不是什麼壞事,總比偷雞摸狗、惹是生非要強。

在父母的默許下,姜素敏得以在寺廟中成長,在寺廟中條件艱苦難以為繼時,她還會偷偷接濟。

Advertisements

姜素敏似乎與佛堂十分有緣,別人看來晦澀難懂的佛教知識,姜素敏都能很好地理解,甚至可以無師自通。

隨著年紀的增長,姜素敏在寺院中待著的時間越來越多,一度有了想要出家的念頭。

姜素敏的父母也看出來不對勁,所以開始限制不準姜素敏到寺院中去,還四處積極幫姜素敏找婆家說親。

那個時候姜素敏不過十五六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的阻擋讓她心中的想法更加堅定。

姜素敏的父母很快為她找好了一個門當戶對的親事,就要將她嫁過去,姜素敏自然不願意,雙方爆發了很嚴重的爭吵。

Advertisements

可是所謂「胳膊永遠也擰不過大腿」,最終,姜素敏沒能躲過父親的逼迫和母親的哀求,嫁給了一個吉林通化的男人。

緣結

對方也算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姜素敏和他雖然感情不深,但是婚後生活還是相敬如賓的,姜素敏不似平常女子那樣拘謹言慎,也不會吃醋拈酸;

她的丈夫也不會一味地要求妻子勤儉持家,就算跟姜素敏結婚了,也並沒有給她太多的要求與限制,所以就算結婚到了夫家,姜素敏還是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出家已然沒有了機會,姜素敏便苦心鑽研醫術。

Advertisements

姜素敏小的時候在寺廟之中除了學習些佛經之外,還會跟寺廟中的師傅學習針灸等中醫知識,婚後通過學習中醫打發時間,也為她此後濟世救人打好了堅定的基礎。

時間轉瞬即逝,十年一晃而過,姜素敏跟丈夫的相處一直不冷不熱,看起來也比較不錯,但是有一個很大的缺憾,那就是姜素敏始終都沒有孩子。

姜素敏倒是不在意,她的丈夫也沒有說什麼,姜素敏以為就要這樣過一輩子了,可突然意外發生了,姜素敏的丈夫因為參加反對專制的遊行示威,而被打成重傷,不久便撒手人寰。

此時的姜素敏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有了可以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的資本,世俗上也徹底沒有了牽絆,所以早已被掩埋在內心深處的念頭重新冒了出來。

Advertisements

於是,1940年,姜素敏拋下了自己的一切,直奔五台山。

在顯通寺,姜素敏削髮為尼,法號「仁義」,終於完成了自己從小到大的夢想。

出家以後的仁義師太嚴持戒律,堅持農禪並修,是寺中眾人的榜樣。

在中國,有一首詩偈是這樣說的:「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即是說:法師在田中插秧耕作,偶然間參透醒悟,原來「退即是進」,也指「寓禪於農,農中悟禪」。

起初,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僧人們大多以「乞食」為食,就是所謂的「化齋」,但是這種方式對我國的國情來說並不是十分實用,所以我國便逐漸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法,那就是僧人們想辦法自給自足。

姜素敏出家以後,修習的就是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這種修行方式更辛苦,但是也更純粹。

不僅如此,修行期間,仁義師太也沒有落下自己的醫學研究,經常有人來廟中求佛問診,仁義法師也都悉心幫其查看。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