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的父愛!爸爸與3個女兒「排排睡」超溫馨?寶媽拍照炫耀網友忙制止「快分床」不然會GG

女兒比兒子貼心、孝順,所以現在很多夫妻都喜歡生女兒。在有了女兒之後,很多爸爸都成為了女兒奴。明明是個大老爺們,但是在女兒面前卻立馬變了一副面孔。女兒就好像是爸爸的軟肋一樣,為了讓女兒開心,爸爸可以褪去自己嚴肅、大男子主義的一面,變得溫柔體貼。

爸爸對女兒的感情,有時候連媽媽都會嫉妒。但是,都說「女大避父」,女兒和父親本身就是異性,當女兒到了一定年紀之後,一些行為就不適合再出現。但是,有一些爸爸卻不知道「女大避父」的重要性。

Advertisements


爸爸與3個女兒「排排睡」,寶媽記錄溫馨時刻,網友:越界的父愛

前段時間,有一位寶媽在網路上上傳了一組照片,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照片中,3個女兒和一起躺在床上「排排睡」。一開始,3個女兒和爸爸先在床上打鬧了一會,打鬧之後,4個人相擁而睡。爸爸展開雙手,女兒們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最靠近爸爸的是最小的女兒,中間是二女兒,最外面是大女兒。


Advertisements

看著爸爸與3個女兒「排排睡」的畫面,媽媽忍不住記錄下這個溫馨時刻。後來這位寶媽將這組照片發布到網路上,正當她得意洋洋地炫耀時,卻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唏噓聲,他們認為父女這樣的行為太出格,這種父愛已經「越界」了!因為這3個女兒看起來年紀都已經不小了,應該已經懂得「男女授受不親」了,爸爸作為異性,應該要有所避諱才行,而不是跟著女兒一起起鬨。


Advertisements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表示,認為這樣的畫面很溫馨,女兒們能被爸爸這樣寵著,別提有多幸福,這位爸爸一定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事情,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呢?

女兒在不懂事之前,可以在爸爸懷裡撒嬌,但是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她們有了「性別意識」之後,很多爸爸會發現,自己被女兒「冷落」了,在爸爸心裡面,其實會很失落。像上面這位爸爸一樣,女兒這麼大了還一起睡的例子其實並不多。


Advertisements

一、為什麼要和孩子分床睡?

1、改善睡眠質量,提高安全性

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睡覺的時候總擔心自己翻身容易壓到或者吵醒孩子,同樣的孩子睡覺好動父母也容易被孩子吵醒。分床睡各自的睡眠空間都大了,可以睡得舒適些睡眠質量也會因此得到改善,同時對孩子來說也相對安全一些。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論年齡多大。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思想一點點趨於成熟,會需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孩子開始有獨立意識,從玩具到日常的用品開始都會標記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父母也應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讓孩子學會獨立。

3、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通過和孩子分床睡的過程,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依附於父母的存在。擁有了自主性可以自己做決定,漸漸的孩子也能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有助於培養孩子自主和自信的性格。

Advertisements

同時,孩子擁有獨立支配的空間範圍,在這個範圍內不會隨意受打擾也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二、什麼時候分床睡比較好?

Advertisements

1、1-2歲之內建議和父母同睡

1-2歲的孩子年齡尚小,還不會表達自己是否不適或者哪裡難受,這時候孩子比較需要父母的照顧。家長們可以在房間內放一個小床,讓孩子單獨睡一張床但是不分房便於照顧孩子。

2、2-3歲適當引導孩子獨睡

孩子2-3歲開始逐漸學會表達,這個階段父母就可以適當開始引導孩子分床、分房睡了,但是還要看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盡量引導,不要強迫孩子分房睡。

3、4-5歲是分房睡的最佳時間

4-5歲是孩子上幼兒園的年紀,孩子開始更多的接觸除父母之外的人,正是需要學習獨立的階段。父母也應下決心培養孩子獨立睡覺,通過逐步的引導和鼓勵,給孩子安全感培養孩子獨睡。

三、如何培養孩子獨睡?

1、選擇特殊的時間點

在分床不分房的過渡情況下,選擇一個相對特殊、有紀念意義的時間和孩子說分房睡,這個時間可以是孩子的生日或者是上幼兒園的第一天等等。藉此和孩子說從今天開始你就是一個大孩子啦,要像大人一樣晚上自己睡覺啦,藉此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獨立了。

Advertisements

2、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房間

在布置兒童房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加在孩子身上。從燈具到桌椅壁紙等都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給孩子充足的選擇權。在自己喜歡的環境下孩子從感情上也更容易接受,讓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的私人領域,在這裡可以不被打擾。

3、睡前的儀式感不可少

剛開始和父母分房的時候孩子肯定都是沒有安全感的,可能因為緊張害怕而睡不著。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培養一些睡覺的儀式感,比如睡前把燈光調暗,給孩子朗讀、講故事,或者親親孩子互道晚安等。

剛開始時,如果孩子不習慣,父母可以陪伴到孩子睡著後再離開房間,讓孩子慢慢習慣慢慢接受,不可操之過急。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