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嫁六旬老漢!弘一法師生母「年輕寡婦帶子」受盡磨難 離去後因「小妾不得正門入」被阻止進家門



1905年3月10日(另說5月),王太夫人王鳳玲在上海城南草堂辭別了人世,她死時,她此生唯一的兒子李叔同不在身邊。當時,他正上街置辦棺木。

人都說養兒防老,可王鳳玲辛苦養大的兒子,卻終究沒能給她送終。

李叔同置辦完棺木回到草堂時才知:母親已經不在了。衝進母親房間後,他帶著無以名狀的悲痛撲騰一聲跪在了母親床邊。

「沒有親送母親」,幾乎成了弘一法師李叔同在俗時最大的遺憾。此後十多年裡,每每講起母親去世時的情形,他的眼裡都始終流露著未散的余哀。

王鳳玲死前曾反覆叮囑兒子「自己想落葉歸根」,於是,母親死後,他便在料理相關的同時尋思著送母親和早夭的兒子回天津的事宜。

清末時,天津和上海雖是極其相似的城市,且兩地交通也都已很發達,但兩地實際距離卻有1000公里。這樣的距離,光是人往來尚且就很不便,何況要帶著靈柩前往?所以,為了護送母親、兒子靈柩回天津,李叔同不得不做了大量的規劃。

Advertisements

弘一法師李叔同

王鳳玲過世的這年七月,李叔同將滬學會教務等事宜交給了好友許幻園,之後,他便帶著妻子俞氏和李准、李端二子登上了護送母親靈柩回天津的輪船。

按照當時的輪船行進速度,自上海前往天津這一路需要整整一星期,因為海上的風浪極大,所以他們這一路是極其艱險的。李叔同之子李准還因扛不住海風得了哮喘病,這個病後來竟一直未曾被治癒。

Advertisements

在船上的那些天,本就有些抑鬱的李叔同心情更加低沉了。每當日落時分,他都獨自一人站在船邊沉思。而此間,他之所思所想無疑多與母親王鳳玲有關。


在李叔同的眼裡,世間最悲苦者莫過於母親這般的女子了。她在最好的年紀里被迫嫁給了當時已66歲的李叔同父親李筱樓(李世珍),她過門時,花轎只能走偏門:因為,她只是個妾室。


作為妾室被娶進門的王鳳玲是被作為「生養工具」娶進李家的,所以成婚那日,婚禮也相當簡陋。這種種,王鳳玲雖早已知情,可作為妙齡女子,真被如此草率迎娶,她心裡難免落寞。

母親當日的落寞,李叔同小小年紀時便察覺到了,因為母親在跟他講起新婚時的種種時,臉上有一抹化不開的哀愁。

封建舊時代的女子,幾乎少有能把控自己命運者,所以,王鳳玲的命運乃是當時多數女人的共同命運。

Advertisements




王鳳玲嫁入的李家是津門當地的豪門望族,她的丈夫李筱樓早年考進進士並擔任過吏部主事,辭官後,他開始經營鹽業、銀錢業,且事業蒸蒸日上。

李筱樓是個善良的商人,掙錢後,他經常做一些慈善,他曾興辦了義學供貧寒人家子弟讀書,還創辦了慈善機構「備濟社」。因為常做善事,他在津門還被稱為「李大善人」。

在王鳳玲未過門時,李筱樓便已妻妾成群,除了正室姜氏外,他還有張氏、郭氏幾個小妾。

可即便妻妾眾多,李筱樓的子嗣卻並不多,姜氏所生之子文錦夭折後,他便只剩張氏所生的次子李文熙一個子嗣了。這便也是王氏會被迎娶進李家的緣由。

因為清楚自己嫁入李家的「意義」,所以自打入門後,王鳳玲便經常祈求菩薩賜她一子。作為封建舊式女子,她比誰都清楚「繼承香火」對女人的意義之大。

Advertisements

好在,過門僅僅一年多後,王鳳玲便為李筱樓生下了幼子李叔同。李叔同出生這年,他的父親李筱樓年已68歲了。所以,這個孩子便是他的老來子。

李叔同的出生地

Advertisements

老年得子後,李筱樓高興極了,他自然也更加寵愛王鳳玲了。可王鳳玲卻似乎對兒子的出生並不那麼高興,因為她似乎已經料想到他們將來的生活了。

在望族李家,王鳳玲雖有丈夫的寵愛,也有了可愛的兒子,可因為她只是妾室,孩子一出生,他便在名義上歸為了正室姜氏之子。

因為這個封建傳統,每天天不亮時,作為妾室的王鳳玲便拉著兒子的小手向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請安。

李叔同一直記得,每次去請安的路上,母親總要對他說:「快點長大就好了」。李叔同並不知道母親為何如此盼著自己長大,直到他真的長大些也懂了母親的處境後,他才領悟那句話的意思。沒錯,王鳳玲知道:只有兒子長大了出息了,她的天地才真正被撐起來了。

李叔同在天津時期

Advertisements

在李家的日子裡,王鳳玲一直活得非常壓抑,她的天地也從來沒有屬於過她。

李叔同5歲那年,李筱樓過世了。死前,他留下了一句遺囑:「文熙繼承家業,文濤(李叔同)以兄為父」。

王鳳玲在聽到這句遺囑時整個人都呆住了,這將意味著:她和兒子的命運將全由繼子李文熙掌控。自此後,她在李家便更加小心翼翼了。

一個年輕寡婦帶著庶出的幼子,自然會飽受大家庭的鄙視和責難。難免地,王鳳玲的生活更加壓抑了。自丈夫死後,她還不間斷地被大太太以各種名義當傭人使喚。伺候大太太期間,她難免受各種氣。

好在,她學會了將所有注意力全放在兒子身上。也只有這樣,她才能不一直活在各種難堪里。




李叔同也沒有讓她失望,年6歲時,跟著兄長一起學習的李叔同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他不僅能熟讀晦澀難懂的各種經文,如《大悲咒》《往生咒》等,而且還經常吟誦出各種滿腹哲理的詩句。

Advertisements

知道兒子是神童後,王鳳玲便對兒子的教育更加重視了。平日里,王鳳玲不僅經常督促兒子學習,還對他的言行舉止極其苛刻。有時,就連李叔同吃飯時坐著稍微偏了一點,她也要責備他。

每天,不管多忙,王鳳玲都要檢查李叔同的功課。開始跟著二哥學習《玉曆鈔傳》《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壁》等書以後,王鳳玲對他的管教也更加嚴苛了。

年14歲那年,李叔同便因詩文出眾成了遠近聞名的才子。


可就在這個時候,李家人發現他和母親王鳳玲一樣迷上了戲曲。在今天看來,迷戀戲曲並非大逆不道的事,可在當時,戲曲卻並不被認為是好行當,所以迷戀戲曲的人,也被認為不入流。

李叔同愛上戲曲後便經常放下課業跑出去看戲,他甚至還偶爾去客串幾個角色,李家人見了都很是不滿。李家人把李叔同「誤入歧途」的原因歸結到了母親王鳳玲身上,他們要求王鳳玲從此不再看戲曲。

左一為李叔同(客串話劇)

面對李家人的這種要求,王鳳玲只覺自己憋屈極了,偷偷在屋子裡哭過後,她竟真的決定永遠放棄自己這個唯一的興趣愛好戲曲了。

可王鳳玲放下戲曲,李叔同便也會跟著乖乖不再沉迷於戲曲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兒大不由娘,何況李叔同早已有了自己主見。

面對母親要求自己不再去戲園子里的要求,李叔同很有些逆反地拒絕了。之後,他一如既往地繼續逛他的戲園子。

眼見王鳳玲管不住李叔同,李家人對她更加沒有好臉色看了。那段時日里,只要李叔同出去逛戲園子,他回來時,母親定是在房間里哭。可即便李叔同看到母親如此,叛逆期的他也並不想就此妥協。

李叔同如此執著於戲園子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喜歡上了一個名叫楊翠喜的戲子。這些,王鳳玲自然也是知情的。

楊翠喜是天津的名角,她長相秀麗,唱腔婉轉,是很多名流的夢中情人。李叔同自與她相識後,便更加對戲曲情有獨鍾了,他甚至經常在楊翠喜下場後與她交流戲曲。楊翠喜對這個風度翩翩又對戲曲詩文都有造詣的男子也很是欣賞,一來二去間兩人漸漸成了知己。

後來,李叔同甚至還經常在散場後提著燈籠送楊翠喜回家。

李家注重門風,他們自然對李叔同與戲子來往密切的種種不能容忍了。李文熙在和王鳳玲談過無數次後給了她一個建議:讓李叔同早日成家立業。

王鳳玲聽了這個建議後趕忙答應了,兩人商量一陣後,定下了俞姓商人之女。

李叔同原配俞氏

於是,17歲那年某日,哼著小曲的李叔同剛到家便被母親叫到了房裡。那日的天氣和往常沒什麼兩樣,可李叔同卻分明覺得當日的空氣都透著詭異。

王鳳玲坐定後,便對著站在眼前的兒子仔細打量了一番,李叔同被她看得有點頭皮發麻,但他卻不敢說什麼。看了一會後,王鳳玲嘆了口氣道:

「你父親去世得早,我們母子在家裡處境艱難讓你受了不少委屈。你養貓也好,去戲園子看戲也好,我都理解,你是為了排解心裡的苦悶……」

說完這句後,王鳳玲還拿出手絹抹了抹眼淚,李叔同見狀心裡也很不好受。人就是這般奇怪,當一直對你嚴苛的人突然不對你做要求,轉而對你表示理解時,人的心往往不自主地跟著軟下來。

李叔同低著頭想了一會後竟低聲道:「娘,我去戲園子並非自甘墮落,我是想學學怎麼演好旦角。楊翠喜楊老闆的戲唱得好,人也端正,我們就是在學戲,沒有別的關係。」

楊翠喜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