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慌失措!8歲女兒隨口「對了兩句詩」 父親預言「女兒將淪落風塵」14歲果然應驗

蘇軾在《答張文潛縣丞書》寫道,「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這裡不逐字逐句翻譯,大概意思就是在讚歎蘇澈文如其人,字裡行間都透露出雄厲之氣。這個說法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文如其人。


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一般來說都會在他的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這也是與我們上學的時候,能夠通過對一篇文章的分析,反推出文章作者的內心想法是一個道理。

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非常獨特的小姑娘,在那個女性基本不讀書的年代,她卻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文學天賦,可也正是因為這種天賦,竟讓其父親擔憂她未來將會淪落風塵。而更重要的是,這件事竟然真的在這個孩子14歲的時候應驗了。

Advertisements


一、古代女子不讀書,薛濤卻是個例外

在思想和文化都沒有得到一定發展的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是一條成文的規定,所謂的三從四德,女子一定要先後聽從父親、丈夫以及兒子的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還要有所謂的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完全將女性的社會地位降到了最低。

那時候的女孩子,一生最大也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相夫教子,其實古代社會是不要求女子能夠做出多大貢獻的。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但是不認為女性能做出貢獻,本來就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和看低。

在古代男權最嚴重的時候,女性未滿15歲是絕對不能出門的,而在家也不會像我們現在十幾歲的孩子一樣,每天學習知識。那時候的她們幾乎除了吃飯睡覺之外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要學習女工,比如說燒火做飯和針線活之類的,這樣才能保證未來可以嫁個好人家。

Advertisements

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是古代社會極其常見的一種說法,他們認為女性不應當學習先進的知識,即使學了也不堪大用,能把這個家操持好、把孩子帶大就不錯了。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那時候的男性地位尊崇,一些人認為,一旦女性汲取到了新鮮的文化和知識,那就一定會變得「不可控」,甚至很有可能會「造反」,所以那時候的女孩子大多數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

Advertisements

可萬事都有例外,古代社會的才女也沒有少出現,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薛濤,正是這個例外。

薛濤的父親是一位清廉的好官,不過他們家的日子也的確比其他人家要好過的多。薛濤自幼與其他的女孩不同,在別的女孩順應大潮流在家學習女工的時候,她卻在父親的支持下捧起了書本,並且展現出了不俗的文學天賦,這在古代的女性群體中,絕對是十分罕見的。

二、8歲對出佳句,父親擔憂成真

Advertisements

薛濤的父親也和其他女孩子的父親不同,他並不認為女性存在的意義就是傳宗接代、相夫教子。尤其是在看到女兒展現出絕佳的天賦之後,更是堅定了他要培養女兒讀書的願望。

就這樣,薛濤從小就和父親請來的先生學習讀書寫字,有空還將琴棋書畫給學了個精通,這儼然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卻又比普通的大家閨秀多了幾分文學的氣息。而最讓薛父感到心驚的事情,其實還是薛濤8歲時隨口對出的一句詩。


那天是個祥和的午後,薛父坐在院子里乘涼,和友人討論朝堂之事。此時年僅8歲的小薛濤捧著一本書走了過來,薛父一時興起,便想著給女兒出個上聯來。

「庭除一古桐,聳干入雲中」,小小的薛濤聽到這樣的上聯一點都不慌張,稍微思考片刻便給出了答案,「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薛父一聽,這上下兩句詩歌十分對仗,韻腳和景物的對照也十分巧妙,女兒果然是極具文採的。

Advertisements

誇讚了一番,就讓薛濤自己去旁邊看書了,而薛父自己則是繼續和友人討論問題。到了晚上,薛父躺在床上睡覺之前,腦子裡又開始細細回想女兒對上的這句詩,卻隱隱有種不太好的預感,尤其是在「迎」和「送」這兩個字上。


要知道,這兩個字在如今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最多就是個迎來送往的意思,正常得很。但是如果放在當時那個社會,這兩個字其實是在描述青樓女子每日的生活。薛父一時之間十分擔憂,害怕女兒真的墮入紅塵。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