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賑災!為何要搭粥棚熬粥 而不是直接分糧或做成乾飯?「5個原因」體現皇恩浩蕩

我們看歷史劇的時候,劇裡面往往會有這樣一個場面,趕到災年的時候,政府就會架起大鍋,然後煮上白粥,供受災的百姓們食用。

「賑災」在古代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話題。這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經常發生。

之所以古代有非常多賑災的現象,有幾個原因。

一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不高,因而糧食總是不夠吃。

二是農作物不具備現代雜交技術,同樣也造成產量不高。

三是古代水利工程不健全,很多時候需要靠天吃飯。一旦氣候反常,也會造成產量不高。

四是古代統治者喜歡折騰老百姓,會經常徵集老百姓去進行各種大型活動。比如發動戰爭,修建皇宮等等。而做這些事情的,主要是青壯。同時青壯又是農業生產的絕對主力,因此,就算有田地,莊稼荒廢了,產量當然也就不高。

五是古代沒有化肥和農藥。我們現在覺得化肥和農藥破壞生態,但不管怎麼說,這兩樣東西卻實實在在讓現在的農作物產量得到極大地提高。而古代沒有這兩樣東西,一方面莊稼缺乏營養,產量上不去;另一方面害蟲雜草又不斷和農作物爭奪。這樣一來,糧食產量怎麼可能還很高呢?

由於糧食產量不高,一遇到天災人禍,必然就會缺糧。而當一般老百姓缺糧的時候,那些地主大戶,又會為了牟取更多的利益,囤積居奇,倒買倒賣。因此,貧困無著的老百姓,就更加沒吃沒穿了。

老百姓一旦缺少了糧食,必然會鬧事,要搶劫,乃至於揭竿而起。由此,必定會引發天下大亂。

歷朝歷代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天下大亂的局面,總會想辦法儲備糧食。一旦遇到這種天災,都會派官員前往開倉賑糧。

開倉賑糧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就是按人頭,給予一定的糧食。還有一種是設置粥棚,熬粥舀給老百姓喝。而後一種方式,則是比較普遍的方式。

有一些大戶人家,為了體現善行,這時候也會設置粥棚,熬粥給過往的那些四處逃荒乞討的老百姓喝。

那麼,古代開倉賑糧的時候,為什麼會以設置粥棚的形式,為什麼又是以熬粥的方式給老百姓喝呢?為什麼不直接給糧食,或者煮乾飯給老百姓吃呢?

關於這個問題,一般可能有這樣一些答案。

一是糧食太少。沒辦法直接分配和煮乾飯。因為這樣一來,肯定不夠吃。如果是熬成粥,那麼,粥裡面還有很多水,這些水喝進肚子裡後,會很快讓肚子變得飽起來。

二是饑民太多。在開倉賑糧的時候,雖然說可以按照戶籍情況進行清點,並給予糧食。但是,一般在鬧飢荒的時候,饑民到處都有。總不可能只給當地的饑民,不給外地的居民吧?而外地的饑民又很多,有限的糧食,根本就滿足不了需求。因此,只能採用熬粥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是方法簡單。用熬粥的方式實施開倉賑糧,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辦法。因為倉庫裡不但糧食有限,而且肯定不可能只有大米這些,而是有很多五穀雜糧。這些五穀雜糧,要做成饃饃,或者做成麵條這些,會非常麻煩,耗費不少人力物力。而如果只是熬成粥,那樣的話,顯然就會非常簡單。

四是利於消化。當大飢荒爆發的時候,許多人是非常飢餓的。如果在他們飢餓的時候,給他們吃乾飯或者饃饃,都不利於消化。這樣反而會讓那些飢餓的老百姓死得更快。為了避免老百姓死亡,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置粥棚,給饑民們喝粥。這樣,既可以讓他們變飽,也不會出現被脹死之類的現象了。

以上講的這些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覺得古代之所以要設置粥棚,熬粥而不是煮乾飯給老百姓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彰顯朝廷給予的恩惠,體現皇恩浩蕩。試想,在非常熱鬧的地方,生火煮粥。一時間搞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遠遠近近都能聞到食物濃烈的香氣,看到熱氣騰騰的蒸汽,感受到老百姓大汗淋淋的場景。這時候,會不會就有一種皇恩浩蕩的感覺呢?

而體現皇恩浩蕩,正是皇帝最需要的東西。因為這樣一來,大家都會擁護朝廷,老百姓就不容易造反了。而老百姓不造反,朝中大臣也不敢隨便反叛。因此,國家就能保持長治久安了。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Click to show more